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深刻把握“教与悟”在思政课育人中的方法论意蕴

发布日期:2023-11-03 作者:吴满意,唐良虎 点击:[]


摘要:在思政课的提质增效中,“教与悟”承载着将知识体系转化为理论体系、信仰体系的重任,深层彰显着思政课育人的本质,全景展现思政课育人的过程,多维度揭示思政课育人的逻辑,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蕴。把握“教与悟”在思政课中的核心地位,厘清“教与悟”的内在意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以及悟什么、怎么悟的困境,这是思政课的基本任务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教师层面来看,思政课要教知识、理论、技能、方法以及素养,需要从“进”和“出”两个层面着手解决。“进”就是要钻得进学科、钻得进教学、钻得进实践,“出”就是要想得出来、讲得出来和写得出来。从学生层面来看,要悟道、悟理、悟境,学会领会、沉浸、体验。

作者简介: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良虎,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且长期关注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思政课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特别强调,在思政课中“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阐释了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核心话题,成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思政课中“教与悟”的价值蕴含

“教”是传递知识建构理论体系的活动,是教师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价值体系的活动,是教导、引导、指导学生的育人活动。其职责在于使“青年生动活泼的获得最大可能数量的观念,使其成为主动的观念和指导行为的动力”。[2]“悟”则是学生将知识、信息体系转化为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的内化过程,是自发到自觉、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师生之间“教与悟”的互动,保障着思政课的功能得以展示,作用得以发挥。

1.“教与悟”深层彰显着思政课育人的本质

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性课程,是培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内化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主阵地。因此,无论是其课程定位、目标,还是从要素来看,“教”与“悟”都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

其一,明确思政课的课程定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是一个双向选择问题,既需要教师外铄有方,更需要学生内省得法。一方面,“立什么德”既属于国家意志,又要服从于学生自我发展需求,既需要教师通过“教”这一方式进行转化,进而链接到学生,又需要学生通过“悟”来吸收与内化,进而实现自身社会化,最终达到国家意志与个人需求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如何立德”需要教师通过“教”来综合选用教学方法、载体、时机、空间,追求效能最大化,更需要学生通过“悟”来找到最适合自身的立德方法和路径,优化学习效果,获得更多知识。因此,立德树人是一个教与学双方共同思考、互动交流、双向发力的过程。

其二,明晰思政课的目标要求。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课程,其所铸之“魂”指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其所育之“人”则指向“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就现实境况而言,由于青年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其鲜明特征在于心智逐渐成熟,有着强烈的自我、自主、自为意识,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但囿于知识量、思考深度以及心性不成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需要通过教师“教”来向他们传播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防止他们走歪路、邪路,少走弯路。在教师所“教”与自身所“悟”的碰撞融合中确立终身信仰和信念,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教与悟”全景展现思政课育人的过程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包含了“教与学”“教与悟”“教与做”三大环节。“教”的目的是唤起学习动机,引发特定的学习,要求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自身学习目标的构建之中。[4]最初,人们群体中的长者、贤者自觉地选择一些技能、信息和知识施加于能者、幼者、弱者等对象,以提高其生存能力,这构成了最初形态的“教”。而施加技能、信息和知识则构成“教”的萌芽、基本形式和逻辑起点。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人类文明的积累,“教”也逐渐走向职业化和专门化。

“学”就是在课堂之中,学生运用听觉、视觉等将教师所讲知识积累下来,是思政课的首要和基础环节,也是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传输的过程,这种认识主要停留于简单、表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支配地位,掌控学生“学”的进度、深度和宽度。学生的核心任务是对教师所教知识进行“物理搬运”。

“悟”则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思考、质疑、推演、验证,进而内化为自身认知体系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5]。从本质上讲,“悟”是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确立自己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过程,是对感官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探讨和加工进而产生对事实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悟”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愿和自为意志,决定着悟的数量、质量和能量。“悟”的目的则是认识、理解、把握和内化教育内容,使其从客体的自在性存在转化为主体自身建构的一部分。

“做”则是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取向,作为社会实践的行动理念,自觉将“德”的要求和内容转化为行为标准。恩格斯曾经直观的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6],深刻阐明了实践是教育的价值旨归,教育最终走向实践。思政课同样要服务于学生的社会实践之中,用于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等具体问题。

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政课中,“悟”是“学”与“做”的中介,促生着由“知”到“行”的转化,知识体系能否转化为行为自觉,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首先看教师教了什么、教了多少、教到何种程度,关键在学生有没有悟、悟到了什么、悟了多少。由此,从全过程来看,“教”与“悟”是高校思政课成败的关键节点。

3.“教与悟”多维度揭示思政课育人的逻辑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因此其育人方法遵循学科的一般范式,通过教师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开发学生自己内在的潜能,发展学生自己的理性和思辨能力。

首先,从理论维度来看,高校思政课育人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属于智慧之学、思想之学、人的内心之学,是师生间通过对话交流在理解中获得沟通和共享,不仅实现知识增长,更要推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格整体性的生成与超越。这既需要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用内心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意会、去体验、去领悟。因此,一方面,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教师必须发挥引导、顾问、监督等作用,杜绝学生毫无航标、航向、航线的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发展始终是自我发展,自我感悟,自我提高。只有通过“悟”这一环节,学生才能将教师所教知识吸收内化,实现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取向的自我超越。

其次,从历史维度来看,“教与悟”是“师者”进行育人传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教育理论提出了,“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明确了“教与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的学包含了“悟”的含义。教育要更加注重于将知识的内容讲授给学生,而对其内在意涵,则需要学生通过沉淀知识、经历磨练以及社会锤炼而“领悟”和“顿悟”。因此,“教与学”内在契合教师“传道”和学生“悟道”这一教育的传统方法。一方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始兴办私学进行传道,通过“教”将自己的思想传授于学生,形成了启发式、游历式教学等诸多教学方法,为历朝历代所继承和创新,成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中庸》将学习划分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大进程,其中的审问、慎思、明辨均具有明显的“悟道”的色彩。由此,“传道”与“悟道”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发现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方法。

再次,从现实维度来看,思政课教学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的理论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空间使教师更侧重教方法。思政课的主体内容为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7]。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将其置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去领悟,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长脉络之中去领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悟、浅悟、乱悟都可能导致思想认识发生误差,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因此需要教师通过“教”来做出宏观引导,掌握“悟”的科学工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之下深悟、细悟、精悟。

二、思政课中“教与悟”的生成机制

管方向是“教”的核心要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教”,牢牢掌握人才成长的社会主义方向。要通过“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心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共识。因此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价值旨趣。

1.“教与悟”的根本:准确掌握教什么、怎么教

“教什么”是指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以及有效整合,解决的是有无、多寡、轻重等问题。“怎么教”则是课堂结构、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发挥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育人价值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8]

首先,“教什么”是思政课“教与悟”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展开,既要教学科知识,更要教学习方法。具体而言,一是要教知识教理论。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变成学生的认知并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必须经过教师创造性施教这一过程。[10]由此,教师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核心论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基本知识全领域教给学生。二是要教技能教方法。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教给学生科学的为人处世之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掌握应对挫折困难、心理困惑、学习困境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为学治学之道,为自我成长提供可持续性动力。三是要教素养。这里的素养,主要指综合素质,包括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近年来,极个别学生言论失当和行为失范事件偶有发生,随即引发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高度关注。因此,思政课要着力引导大学生将感恩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作为内心信念,激励他们成为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怎么教”是思政课“教与悟”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的工作”[3],“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总体来看,高校思政课讲活道理,必须“向改革创新要活力”[3],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3]。通过掌握正确的教法,让师生双方完全沉浸于教学的愉悦之中,享受教学中的自由、轻松、和谐。具体而言,思政课要讲活道理必须从四个层面协同推进。一是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导向,强化教师对内容的认知、理解、转化、阐释和表达能力。具体如借助备课,教师要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及时补充最新的理论成果,克服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体现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特色。而对一些敏感话题则要深究深思,通过生动、深入、客观、全景、全息、具体的纵横比较,把其中道理讲准确、讲清楚、讲明白、讲深刻,最终落脚到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上来。二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15],要求积极借助技术的力量探索智慧课堂、在线教学、混合教学等模式,提高教学活力。比如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教育,运用探索案例式、互动式、分众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等,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推演中水到渠成悟出结论、明白道理。三是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6]。要打破单一灌输式教学,形成和组合思政课“我说你听”“你说我评”“互动交流”以及“技术介入”综合性教学模式。尤其可以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可量化、可视化、智能化,重构思政课机制、过程和表达,重塑思政课的内在魅力与外在形象。四是要灵活选用综合并用多种教学空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6]。在思政课的改革发展中,我们要创新教学课堂,拓展育人空间,实现课堂上下、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立体组合,要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充分利用好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2.“教与悟”的关键:准确把握悟什么、怎么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3]。这就明确了学知识是第一步,需要学生多听多看、多读多记。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在学习中多想多问,将“悟”贯穿始终,通过“悟”获得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

首先,“悟什么”是思政课“教与悟”的核心。对于学生而言,要从三个层面展开“悟”的实践活动。一是要悟道。要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领悟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背后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要领悟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二是要悟理。要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与内在要求。三是要悟境。就是要从理论与实践中领悟人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观境界。要领悟如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自觉自为将符合时代要求、社会期盼和自身发展诉求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努力成为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怎么悟”是思政课“教与悟”的关键。通过对“怎么悟”的回答与践行,学生不仅实现知识增长,更要实现信念与信仰的巩固、精神与灵魂的升华。一是要参悟。要对照思政课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深学细学透学,让所有的知识进入自身的记忆系统之中,转化为自我的认知体系。二是要领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领悟思政课所讲道理的思想精神内核,按照自身的知识积累对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完成对教师所讲知识的消化吸收。三是要体悟。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有的课程知识最终都要落脚于行动。因此,学生要结合理论知识,到生活中体验和验证,将知识体系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自觉。

三、思政课中“教与悟”的价值实现理路

“教与悟”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或缺。只有充分认识到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师才能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生才能将思政课的道理悟深、悟透、悟活,从而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价值。

1.进出之间:教师要把握好用心教之“道”,也要运用好用心教之“术”

“教”既是教师对知识输出的过程,也蕴含“悟”的成分。用心“教”之道在于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教”对知识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再建构,解决“进”的问题。用心教之“术”在于游刃有余运用“教”的方法与技巧,把思政课讲得井井有条、津津有味,解决“出”的问题。

首先,“进”就是教师本身掌握了多少道理,其核心仍然是“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息时代做好教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19],以“专业知识强、通用知识广”的标准要求自己,尤其要把教学内容体系“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7]。一是要看得进去。教师不仅要全面涉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文,深入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应用场景之中,而且要精读细读各类政策、文件、文献、讲话,准确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游刃有余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抓住其核心要义与内在机理。同时,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甚至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涵育宽广的视野,积淀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听得进去。教师不仅要听大先生讲,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多听本学科学者解读相关理论、听相关领域专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学习和借鉴他们阐释理论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还要多听同行讲,积极参与经验交流、集体备课、学术研讨、实践研修、教学比赛等互动活动。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提升理论广度、深度和厚度,在共同研讨中领悟专家与同行的优秀做法,实现融会贯通。此外,教师也要多听学生讲。思政课不仅要教师讲,更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听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精神、事件的看法,领悟其中的独特见解、独到方法。三是要钻得进去。思政课教师要钻得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鲜明地体现“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马传马”的信念与自觉,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阐释与传播中、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探究中。同时,教师要钻得进教学。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用心琢磨教什么、怎么教好等问题,深耕教学,精准教学。“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当好学生政治进步的指路人、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人格健康的领路人。

其次,“出”就是思政课教师通过对理论体系的吸收、思想体系的内化、教育方法和技巧的应用等,将思政课的知识内容与精神要领传授给学生,完成“外—内—外”的传播过程。一是要想得出来。想得出来就是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生动灵活、有实效性的东西,亦即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的教学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载体平台等。显然,这就需要教师琢磨学生、琢磨教材、琢磨教学、琢磨时政热点,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分析学生的特点、诉求、需求,善于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建构教学体系,实现精准施教。二是要说得出来。教师的表达是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思政课有着特殊功能和价值意蕴,讲好思政课要追求有趣味、有意思,更要追求有意义,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22]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更好的将教材知识、政策文件、理论观点转化为教学内容,将书面话语、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生活话语和青年话语。要灵活选择案例、资料、文献、故事,用精确严谨的语言阐释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道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论证道理,赋予道理以立体性、具体性和生动性。三是要写得出来。教师“写得出来”是其“想得出来”和“说得出来”的延续,是将“想”与“说”的内容书面化的过程,更是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思维的跃迁。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笔力”,善于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兴奋点、奇异点、生长点,善于从教学现象中找出本质特征,在理论思考中使教学能力得到升华;善于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发现研究热点和空白点,在探索问题中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专长;“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23],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术与学问书写在育人实践之中。

2.知行一体:学生既筑“悟”之基,也要觉醒“悟”之行

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在守正中创新,从而建构自身认知体系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思政课学习本质上就是一个“悟”的过程,内蕴领会、沉浸、体验等多层意涵,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首先,起点在领会:精准记录消化吸收“教”的要义。学生要领会教师所“教”,一是要“记下来”。做课堂笔记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和阐释,初步建构自身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体系。现实中,一些学生借助手机拍照、拷贝课件等方式记录课程知识,实际上弱化了对知识的过滤、筛选和归纳能力。因此,应当回归到做课堂笔记的初心,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体系快速、完整、准确的记录。二是要“听进去”。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凝练。记录笔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实现对知识体系的重识和重构,因此学生需要对教师授课的内容进行整理、综合、加工、转化和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三是要“想明白”。要克服学习中的“应付考试”“及格万岁”等错误思想,学会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反思、质疑、推演、验证,通过增加阅读扩充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和认识,对知识内容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其次,重点在沉浸:要主动广泛深入探寻“教”的内核。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24]。如今,尽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悟道”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式的知识,而是要达成对理论的全景化认知与理解,深入到思政课道理产生的广阔时代背景中去。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24]。因此,“用心悟”就是要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间节点,探寻引发其变化和发展的生产力因素,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时代特征与应用场景。

再次,落点在体验:要在实践中内化固化“教”的精髓。“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26]。这一论断强调,理论的生命力源自于实践,只有解决好实践问题,理论才具有价值意义。因此,对学生来说,应该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到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高校等机构组织的“三下乡”“支教”“西部计划”等活动中,在实践中用眼睛观察以强化对理论认知的实度,用耳朵倾听以增进对理论理解的厚度,用脚步验证以推进理论创新的力度,用内心感应以体味理论阐释的温度,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悟得理论的精髓。

总之,“教与悟”深层次揭示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紧密联系。正确处理“教与悟”的辩证关系,真正发挥“教与悟”在“教与学”“教与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作用,突出教师的育人主导性,强化学生学习的中心性,才能确保“教”以潜心,“悟”能致远。


上一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维 下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关闭

Copyright©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4001799号-2 公安备案号:41110202000317 地址:漯河市源汇区大学路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