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价值观构建

发布日期:2024-02-08 作者:徐秦法,常劼 点击:[]

“大思政课”,是顺应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而开辟的思政课新形态,是思政课与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时代产物。“大思政课”重在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青少年成长的不同时段、生活的不同场域、认知的不同阶段,内蕴着价值观构建的历时性与延展性特质;事物的多面性、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青少年价值观构建方式的多维性。基于此,必须将“大思政课”融入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之中,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为载体,探寻青少年价值观构建的“根”“道”“度”“域”,协力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明确的价值选择,守好各自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善用之”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这为新时代思政课如何创新价值引领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把“大思政课”融入价值观构建之中。实现“善用”的价值要求,就要在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载体作用上下功夫。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家庭是价值观培育的首要载体,为学校、政府、社会推进价值观构建筑牢了基础;学校是价值观培育的核心载体,为家庭、政府、社会推进价值观构建指明了方向;政府是价值观培育的关键载体,为家庭、学校、社会推进价值观构建提供了保障;社会是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为家庭、学校、政府推进价值观构建创造了条件,四者互为补充、协同并进,彼此形成了互动关系。如此,就要在各个载体中探寻青少年价值观构建的“根”“道”“度”“域”,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准确的价值判断、明确的价值选择,最终实现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以家庭为载体,培植价值观构建之“根”

(一)家庭教育:塑造认知基础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自我成长中的奠基石,是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认知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认知的塑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起着主导作用。从“牙牙学语”期到“拨节孕穗”期,父母的言行极大影响着子女的认知与行为,良好的家教能够引导子女规范自身的为人行事,引导其追寻“真善美”。首先,父母要言必信、行必果,作为“第一任老师”注重对青少年的言传身教,以自身言行触动其认知,走好价值观培育的第一步。其次,父母必须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树立美好的道德观念,讲好美德故事、英雄故事、榜样事迹,以故事、事迹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认知。最后,父母要引导青少年把良好品德践行于生活中,“养小德成大德”最根本的是“力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思想、心灵的成长发挥着“感导”作用,唯有注重家教、形成良好的家教,青少年方可确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二)优良家风:引领向上向善

家风,是世世代代家族成员构筑的价值标准,是家庭成员遵循的行为准则。优良家风是社会良好风气的建构基础,是青少年形成准确价值判断的现实指针。建设优良家风,最基础的是风清气正,最根本的是身心并行。优良家风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引领与发扬。第一,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树青少年的美德意识。家庭成员必须引导青少年形成最基本的价值素养——树立孝老爱亲的美德,必须引导青少年形成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第二,以善事善行促良好家风建设。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以“行”促“效”,使青少年的认知与判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从而在“行”中塑造自我的价值判断。

(三)家国情怀:筑牢价值追求

家教、家风的建设,要统一于家国情怀的培树之中,筑牢青少年的价值选择,使其真正成为爱国、爱家的时代建设者与奋斗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两个维度着手:第一,提升青少年的家国意识,确立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价值选择。爱家是基础、爱国是关键,以爱家爱国促动青少年不断生成“强国志”,进而将价值选择落实于“报国行”之中。第二,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引导青少年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融合,胸怀大志,以“国”为先,以“己”为后,最终确立为党、为民奋斗的价值选择,在此之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以学校为载体,确立价值观构建之“道”

(一)横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传导价值认知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存在于学校的各个时期,作为引领青少年价值认知的关键方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以此协力指引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的传导作用,突出体现在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政治同向、价值同向。具体而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配合,就要引导青少年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少年实现规律认知与价值认知的统一、观念与实践的统一,在学习、生活与实践中确立自身的价值认知,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

(二)纵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推价值判断

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内蕴着历时性与延展性特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不同空间、不同场域也会影响价值判断。在青少年价值判断形成的关键时段,必须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推青少年确立准确的价值判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以培育青少年价值观为指向,将价值观构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始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师要贴近青少年实际、紧抓青少年需求,在青少年出现困惑、情绪变化时能够迅速采取主动措施,摆正其认知与判断,感召青少年、赢得青少年,助推其形成准确的价值判断。

(三)靶向:知识传授全方位引导价值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教师进行全方位的知识传授,以合乎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教学方式全方位融入青少年的价值选择之中,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国与世界的贯通”。一方面,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塑造青少年的认知,引导青少年的行为,最终统一于青少年的价值选择之中。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领青少年确立明确的价值选择,从而能够运用“真理的武器”辨别是非,明晰国内外形势,最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以政府为载体,确证价值观构建之“度”

(一)崇德尚法,嵌入价值认知全要素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必须以“德”“法”为价值准则。政府部门要引领青少年崇德尚法,进而在“德”“法”之度中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认知。在青少年认知形成的阶段,政府部门要以法为“度”,使其树立法治观念、筑牢规则意识,从而落实于其行为之中。一方面,要宣扬法治观念,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善用法治手段解决青少年阶段突出的道德问题,促使青少年明确道德底线、法律红线,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从而在正确的价值认知之中实现行为自觉。同时,政府部门要以传统美德、良好品行提升青少年的价值认知、行为认知;要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中突出法治内涵,使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与行为规范相统一。

(二)占领阵地,融入价值判断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为塑造青少年准确的价值判断奠定了阵地基础。在当今信息化、数智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指导青少年用辩证的、批判的思维审视现实,明辨是非与黑白,形成准确的价值判断。一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引导青少年敢于同各种错误的观点、思潮作斗争。政府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促使青少年在认知与行为的过程中摒弃“假丑恶”,自觉确立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青少年以科学的认知、崇高的真理确立自身的价值判断,提升认知力、判断力。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青少年,铺陈好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政府部门要引导青少年站稳立场、明晰观点、掌握方法,走出“象牙塔”“桃花源”、拒绝“资本梦”“享乐观”,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投身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三)增强合力,汇入价值选择全阶段

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政府部门要带动各方做青少年的领路人、知心人,合力推动青少年形成明确的价值选择。增强合力,引领青少年明确的价值选择,一是,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政府部门是凝聚合力的主导力量,要使家庭、学校等“支流”汇合起来,共同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阶段发挥作用、扮好角色,守好各自渠、种好责任田,凝心聚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明确的价值选择。二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小学阶段,政府部门要结合青少年的内容认知和接受特点,以情感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推动青少年形成明确的价值选择。而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政府部门需要将灌输与启发相结合,把时代楷模、榜样事迹与现实发展、历史方位相结合,引领青少年肩负起时代大任,做奋斗者、践行者。

四、以社会为载体,明晰价值观构建之“域”

(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启发价值认知

青少年阶段的价值认知,需要课堂教育与社会活动协同发力,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实现青少年理论教育与实践引导的结合,实现认知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思政小课堂以传统“灌输式”教育为主要方式,在这个阶段中青少年实现了由“不知”到“知”的转化。社会大课堂以“实践式”教育为主要方式,在这个阶段中青少年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更关键的是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经验融入青少年的价值认知塑造。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之中,青少年方可在理论与实践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认知,在真干实干中成就事业,奉献国家、服务社会。

(二)思维方法与正确党史观相结合,提升价值判断

青少年基于自身思维方法和正确价值观的综合引导,在成长阶段方可形成准确的价值判断。面对时代局势多变的境况,青少年要构建逻辑思维,明晰事物发展的规律;秉持辩证思维,摸清事物发展的本质;培树创新思维,不断开辟发展的新境界。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引领青少年站在当代中国的立场上,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直面是非与斗争,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观察时代、审视自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以正确党史观引导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使青少年掌握科学的方法,审视过去自身的成长经验,展望未来自身的发展前景,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境界、激励自身发展,将自身奋斗与价值实现统一于人民、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引价值选择

全社会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青少年的成长阶段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贯穿到青少年成长、成熟、成才的全阶段。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核心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青少年教育的各个阶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少年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助推其形成准确的价值选择,担负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成为时代需要、人民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全社会要牢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贯穿青少年的成长阶段的始终,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引领青少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错误思潮,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大思政课”要实现“善用”的价值目标,就要依托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必须以塑造青少年价值观为指向,从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着手,层层递进,协同发力。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家庭为载体,培植价值观构建之“根”;以学校为载体,确立价值观构建之“道”;以政府为载体,确证价值观构建之“度”;以社会为载体,明晰价值观构建之“域”,如此,推动“大思政课”融入青少年的价值观构建之中,引领青少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努力成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上一条: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的认识贡献 下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内涵特征与创新意义

关闭

Copyright©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4001799号-2 公安备案号:41110202000317 地址:漯河市源汇区大学路123号